欢迎进入潍坊日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网站!
内蒙古玉米污水处理设备优质生产厂家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将一沉池、I、II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集中一体的设备,并在I、II级接触氧化池中进行鼓风曝气,使接触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具备两者的优点,并克服两者的缺点,使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产品分类
相关文章
品牌 | 其他品牌 | 应用领域 | 环保,食品 |
---|
内蒙古玉米污水处理设备优质生产厂家
内蒙古玉米污水处理设备优质生产厂家
沉砂池用于除去水中砂粒、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元机颗粒物。沉砂池一般设在污水处理装置前,以防止处理污水的其他机械设备受到磨损。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悬浮性杂质与水分离。它可以分离直径为20~100µ,m以上的颗粒。根据沉淀池内的水流方向,可将其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
①平流式沉淀池。废水从池一端流人,按水平方向在池内流动,水中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澄清水从另一端溢出。
②辐流式沉淀池。池子多为圆形,直径较大,一般在20~30m以上,适用于大型水处理厂。原水经进水管进入中心筒后,通过筒壁上的孔口和外围的环形穿孔挡板,沿径向呈辐射状流向沉淀池周边。由于过水断面不断增大,流速逐渐变小,颗粒沉降下来,澄清水从其周围溢出汇入集水槽排出。
③竖流式沉淀池。截面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和多角形的。水由中心管的下口流入池中,通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于整个水平断面上,缓缓向上流动。沉速超过上升流速的颗粒则沉到污泥斗,澄清后的水由四周的埋口溢出池外。
在污水处理与利用的方法中,沉淀(或上浮)法常常作为其他处理方法前的预处理。如用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水时,一般需事先经过预沉池去除大部分悬浮物质,以减少生化处理时的负荷,而经生物处理后的出水仍要经过二次沉淀池的处理,进行泥水分离以保证出水水质。
(3)浮选法。将空气通人污水中,并以微小气泡形式从水中析出成为载体,污水中相对密度接近于水的微小颗粒状的污染物质(如乳化油等)附在气泡上,并随气泡上升到水面,然后用机械的方法撇除,从而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得以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疏水性的物质易气浮,而亲水性的物质不易气浮。因此有时为了提高气浮效率,需向污水中加入浮选剂改变污染物的表面特性,使某些亲水性物质转变为疏水性物质,然后气浮除去,这种方法称为“浮选”。
气浮时要求气泡的分散度高,量多,有利于提高气浮的效果。泡沫层的稳定性要适当,既便于浮渣稳定在水面上,又不影响浮渣的运送和脱水。产生气 泡的方法有两种:
1)机械法。使空气通过微孔管、微孔板、带孔转盘等生成微小气泡。
2)压力溶气法。将空气在一定的压力下溶于水中, 并达到饱和状态, 然后突然减压, 过饱和的空气便以微小气泡的形式从水中逸出。 目前废水处理中的气浮工艺多采用压力溶气法。
气浮法的主要优点有:设备运行能力优于沉淀池, 一般只需15~20min即可完成固液分离, 因此它占地少, 效率较高;气浮法所产生的污泥较干燥, 不易腐化, 且系表面刮取, 操作较便利;整个工作是向水中通人空气, 增加了水中的潜解氧量, 对除去水中有机物、 藻类表面活性剂及臭味等有明显效果, 其出水水质为后续处理及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浮法的主要缺点是:耗电量较大;设备维修及管理工作量增加, 运转部分常有堵塞的可能;浮渣露出水面, 易受风、 雨等气候因素影响。
除了上述两种气浮方法外, 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还有电解气浮法。
(4)离心分离法。 含有悬浮污染物质的污水在高速旋转时, 利用悬浮颗粒(如乳化油)和污水受到的离心力不同, 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常用的离心设备有旋流分离器和离心分离器等。
化学处理法
向污水中投加化学试剂, 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 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或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该法既可使污染物与水分离, 回收某些有用物质, 也能改变污染物的性质, 如降低废水的酸碱度、 去除金属离子、 氧化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等, 因此可达到比物理法更高的净化程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 有化学沉淀法、 中和法、 氧化还原法和混凝法。
化学法处理的局限性如下:
由于化学处理废水常采用化学药剂(或材料), 处理费用一般较高, 操作与 管理的要求也较严格。
化学法还需与物理法配合使用。 在化学处理之前, 往往需用沉淀和过滤等手段作为前处理;在某些场合下,又需采用沉淀和过滤等物理手段作为化学处理的后处理。
( 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指向废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 使其与废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发生五换反应, 形成难榕于水的盐类(沉淀物)从水中沉淀出来, 从而降低或除去水中的污染物。化学沉淀法多用于在水处理中去除钙离子、 镜离子以及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如隶、 锅、铅、 钵等。 按使用的沉淀剂不同, 沉淀法可分为石灰法(又称为氢氧化物沉淀法)、硫化物法和银盐法等。
水中Ca 2+、 Mg2+令 含量的总和称总硬度, 可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碳酸盐硬度可投加石灰使水中的Ca 2+和Mg2+形成CaC03和Mg (OH) 2沉淀而降低, 如需同时去除非碳酸盐硬度, 可采用石灰-苏打软化法, 使Ca 2+和Mg2+ 形成CaC03 矛llMg ( OH) 2沉淀除去。 因此, 当原水硬度或碱度较高时, 可先用化学沉淀法作为离子交换软化的前处理, 以节省离子交换的运行费用。
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时, 一般采用投加碳酸盐的方法, 生成的金属离子, 碳酸盐的溶度积很小, 便于回收。 如利用碳酸销处理含镑废水。
ZnS04 + Na 2C03 一一→ZnC03 ↓+ NazS04
此法优点是经济简便, 药剂来源广, 因此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时应用广。 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卫生条件差, 管道易结垢堵塞与腐蚀;沉淀体积大, 脱水困难。
(2)中和法。
中和法处理是利用酸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原理, 将废水从酸性或碱性调整到中性附近的处理方法。 对于酸或碱的浓度大于3%的废水, 首先应进 行酸碱的回收。 对于低浓度的酸碱废水, 可采取中和法进行处理。
酸性污水的处理, 通常采用投加石灰、 苛性锅、 碳酸锅或以石灰石、 大理石作洁、料来中和酸性污水。 碱性污水的处理, 通常采用投加硝酸、 盐酸或利用二氧化碳气体中和碱性污水。 另外, 对于酸、 碱性污水也可以用二者相互中和的办法来处理。
(3)氧化还原法。
氧化还原法是通过化学药剂与水中污染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微毒物质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处理无机污染物, 如重金属和氧化物的污染。 利用高健酸御、 、 臭氧等强氧化剂或电极的阳极反应, 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氧化分解为元害物质;利用铁粉等还原剂或电极的阴极反应, 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臭氧氧化法对污水进 行脱色、 杀菌和除臭处理;空气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还原法处理含锦电镀废水等都是氧化还原法处理废水的实例。
水处理常用的氧化剂有氧、 臭氧、 氯、 次氯酸等。 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 亚硫酸盐、 铁屑、 铸粉等。
(4)混凝法。
混凝法是在含不易沉降的细颗粒及胶体颗粒的废水中加入电解质以破坏肢体的稳定性而使其聚沉。 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 硫酸亚铁、 三氯化铁、 聚乙烯亚股或聚丙烯酷胶等。 为加速混凝常伴随加入助凝剂石灰、 活性硅胶、 骨胶等。
检验进出水条件:系统进行初次运行前,污水收集系统应具备收集和提升污水能力,并能够通过污水收集控制系统控制进水量和进水时段,同时,应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管道与受纳水体连通,以保证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能排入受纳水体中。
复核设计负荷时工艺流程的过水能力:复核设计负荷时工艺流程的过水能力是指复核自进水提升泵到出水口工艺流程的过水能力能否达到设计负荷。由于已通过单机调试,可以用污水进厂进行复核以节约清水。如出现问题应通知承包商进行改建,直至达到设计负荷。
系统联动:新建污水处理厂系统联动应由总承包商完成。系统联动试车的目的是检验设备运行、工艺参数监测和调控能力以及检验设备间运行的协调性。在系统联动过程中应重点调试自动控制和现场控制系统运行情况。
5、接种污泥选择
接种污泥应采用附近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减轻运输压力应取脱水干化后的污泥。一般先在一组氧化沟中培养,培养成功后通过回流污泥泵打入第二组氧化沟继续培养活性污泥。
6、活性污泥驯化(以氧化沟为例)
向氧化沟反应池进水并启动水下推流器。持续进水到氧化沟中水位达到设计有效水深的1/3时,将接种污泥均匀地投入到氧化沟反应池中,采用鼓风曝气系统开始曝气,同时连续进水至氧化沟反应池中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采用转刷或转碟曝气系统,在此时开始曝气),在污泥接种完成后的持续进水过程中逐步增加曝气量至曝气量达到大。
氧化沟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后,持续进水至二沉池中。当二沉池进水2小时后启动沉淀池刮泥机和污泥回流泵,使在二沉池中沉淀的活性污泥在污泥驯化初期能快速地被收集,并回流到生物处理池中。污泥回流率应通过观察回流污泥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污泥回流比,应控制在50~100%之间。
当二沉池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应观察活性污泥状况,控制进水,直到出现模糊不清的絮状物,这时可适当进水,换水以补充营养物,换水量可控制在氧化沟池容的25%再重复上述操作。当二沉池开始溢流时,启动后续污水处理工艺,如消毒工艺。
在生物处理池水位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后应随时监控氧化沟中溶解氧(DO)浓度值(通过溶解氧测定仪),以判断曝气量是否足够,并作出相应调整。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溶解氧的浓度应能满足以下三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下。
a)进水和回流污泥中溶解氧浓度较低;需要较多充氧量;
b)进水缺氧,需要有足够的溶解氧将其快速改变成充氧环境;
c)当污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需要大量的溶解氧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
在污泥驯化的过程中,溶解氧的低浓度应确保氧化沟出水口处溶解氧浓度不小于1.0mg/L。在活性污泥驯化的中,由于活性污泥的浓度较低,在曝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用喷洒水滴等措施来去除泡沫。
第二阶段
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后,监控溶解氧的同时,应开始监测活性污泥的30分钟沉降比(SV)和营养物质参数。在进行监测活性污泥沉降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此阶段的前几天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几乎同进水的颜色相同,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泥水混合物的颗粒变大,沉降性能变好,并且颜色逐渐变为黑褐色。
在此阶段中活性污泥沉降比可达到20%。检测营养物质的目的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在活性污泥驯化的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参数BOD:N:P应控制在100:5:1左右,若不能达到此参数应投加营养物质进行调节。
第三阶段
活性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三阶段后,活性污泥驯化工作基本完成。在此阶段中,应严格按照样表3-1中所列分析计划,对泥水混合物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并保存相关数据供系统正常运行参考。当活性污泥浓度值达到规定范围并相对稳定时,可以认为活性污泥驯化工作基本完成。污水经生化和沉淀处理后,出水SS应达标。在该阶段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剩余污泥排放。
第四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是记录运行参数,即活性污泥30分钟沉降比(SV)、生物镜检、污泥回流比和剩余污泥排放量等关键控制参数。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参考。当进水浓度较低、污泥生长情况较差的情况下应增加污泥回流比,同时当污泥膨胀等情况发生时应减小污泥回流比。
在污泥驯化的该阶段和以后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污泥回流比,如果没有保证污泥回流比,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
没有足够的活性污泥来处理污染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系统启动的前一到两个星期;若污泥回流比较小,导致污泥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较长,污泥在二沉池中发生厌氧反应,可能会出现上浮和臭味;污泥在二沉池中形成较厚的泥层,可能导致出水悬浮固体浓度较高;当有足够的溶解氧浓度的情况下,活性污泥在生物处理池中将产生硝化反应,可能会导致沉淀池中发生反硝化反应导致污泥量增加。
污泥驯化的第四阶段结束后及污泥驯化工作完成后,活性污泥各运行参数都应在设计控制范围内并相对稳定。
7、温度要求
温度是影污泥驯化的环境因素之一,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污泥驯化的温度范围在10~40℃,温度在20~30℃。故建议系统的初次运行不要放在冬天进行。
8、pH值要求
pH值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污泥驯化和以后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应将系统的进水pH控制在6~9之间。
9、营养物质要求
良好的营养条件是菌群代谢、生长的前提。在污泥驯化的过程中应将营养物质的参数控制在BOD:N:P为100:5:1左右,为污泥驯化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10、溶解氧量(DO)要求
DO是污泥驯化过程中的主要控制指标,在污泥驯化过程中应将DO的范围控制在0.5~2.0mg/L。(溶解氧浓度测量点为,转碟曝气器水下游4.5米处)。DO可以通过溶解氧测定仪检测,也可以通过人工检测,以了解DO在池中的变化规律。
1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要求
生物是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的数值可以相对地表示生物部分的多少。活性污泥的浓度应控制在2~4g/L。
12、污泥的生物相镜检要求
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类微生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的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也包括后生动物>则吞食游离细菌。运行正常的活性污泥中含有钟虫、轮虫、纤毛虫、菌胶团等。当菌胶团片大。钟虫活跃而多,出现轮虫、线虫时,污泥成熟且性质好。
13、污泥30分钟沉降比(SV)要求
活性污泥正常运行时污泥30分钟沉降比应控制在15%-30%之间。
14、污泥龄的调整
其主要依据是氧化沟中污泥浓度,进水悬浮固体浓度(SS)与污泥沉降性能指数(SVI),主要调控手段为调节剩余污泥排放量。剩余污泥排放是活性污泥工艺控制中主要的一项操作,它控制混合液浓度,控制污泥泥龄,改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类和增长速度,改变曝气池需氧量以及改变污泥的沉降性能。
15、污泥龄计算
QS=(MLSS*Va)/(Q*SSi)
上式中:
QS:污泥龄(d)
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g/L)
Q:进水流量(m3/d)
SSi:进水悬浮固体浓度(mg/L)
16、细胞平均停留时间计算公式:
MCRT=(MLSS*Va)/(Qw*SSr+Q*SSe)
上式中:
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g/L)
Va:氧化沟体积(m3)
Qw:日排泥量(m3/d)
SSr:回流污泥浓度(mg/L)
SSe:出水悬浮固体浓度(mg/L)
活性污泥QS在15天左右,MCRT一般应稍低于QS,并在运行的过程中逐步调低。回流污泥浓度SSr主要由回流比进行控制,回流比加大则污泥浓度下降,回流比减小,则污泥浓度增加,污泥浓度用来计算F/M。
17、溶解氧量的调整
其主要依据是氧化沟中溶解氧(DO)浓度,主要手段是曝气强度控制;氧化沟中,污水混合液在氧化沟内循环流动,以转刷、转碟或表嗓机推动和充氧,在曝气装置下游溶解氧浓度从高向低变动,由好氧段逐步过渡到缺氧段,好氧段溶解氧浓度DO宜控制在1mg/L~3mg/L,缺氧段DO宜控制0.2~0.5mg/L。
转刷(转碟)曝可以调节出水堰的高度,使转刷(转碟)改变淹没浮度而改变曝气量,若没有变频调速装置,则可改变转速调节曝气量,也可增开或减少转刷(转碟)数量来调节曝气量。如果减少曝气量而影响水在池内的流速(应控制在0.25m/s以上),则应增开水下推流器,以保证池内流速,不致淤积。
18、回流污泥量的调整
其主要依据是污泥沉降指数与二沉池污泥厚度,主要调控手段是回流比。在氧化沟工艺中,剩余污泥合理排放后的二沉池污泥必须全部回流到氧化沟中,才能保证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从而保证其处理能力,回流污泥量的控制就是基于这个要求,其方法有:
按二沉池泥位控制,即按设计要求确定的泥位,或使泥层厚度控制在0.3~0.9m之间,同时使泥层厚度小于泥位以上水深的1/3。如果实际泥位超过设定的泥位,应增大回流量,如果泥位低于设定值应减少回流量,使逐步控制泥位在设定值上,但调节量不宜超过10%,待下一次巡检时检查泥位的变化,再给予适当的调整,当二沉池泥位稳定,在一个值的时候,说明所有的污泥已回流到曝气池,达到了工艺要求,这个回流量与进水量直接有关,进水量增加(或减少),带出曝气池的污泥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回流量也应成比例的增加(或减少)。
因此习惯上用回流比(R),即回流污泥量与进水量之比来控制。
19、运行状态的纠偏
运行状态不理想,通常是由于上述三种调整不能及时引起,水力负荷(F/M)不适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也有可能是机械或水力故障和进水水质突变(如非计划性工业污水的冲击负荷)引起。及时的调整须在运行中长期对季节性水质(含水温)水量的趋势分析后得以总结。
运行参数的调整具有滞后效应,故应小心调整(单次调整量应小于10%)并耐心观察。常见的运行故障表征及应对方法详见附录四,系统故障诊断指南,各厂可依据各自情况增删。在运行状态纠偏的过程中,其中关键的过程控制参数为F/M,即BOD5污泥负荷,F/M计算公式如下:
F/M=(Q*BOD5)/(MLVSS*Va)
MLVSS=f•MLSS
上式中:
Q:进水量(m3/d)
BOD5:五天生化需氧量(mg/L)
f:常数,对市政污水一般取0.75
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g/L)
Va:氧化沟有效容积(m3)
由于BOD5需要五日才能取得结果,因此又采用测定COD来推BOD5,对氧化沟的F/M值应控制在0.05到0.15之间。
20、故障调度
污水厂紧急状态包括:
a)停电或断电;
b)厂内重大故障;
c)管线泵站故障;
d)暴雨洪水。
暴雨时进厂污水的调度由厂部在中控室协助下与排水管理处及提升泵站进行必要的协调。
21、查看仪表数据记录
a)运行控制参数是否正常。
b)回流泵与排泥泵运行是否正常。
c)氧化沟中DO是否在1.0mg/L至3.0mg/L的幅度内。
d)加氯是否正常。
22、感官巡检
氧化沟中混合液的颜色能够作为不良污泥或健康污泥的指标,一个健康的好氧活性污泥的颜色应是类似巧克力的棕色。
二沉池是否正常,表面水是否清澈,池中出现气泡,上浮污泥,泥层是否太厚。如泥层太厚,应该加大污泥回流比。
出水是否清澈,可直接反映运行状况,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
23、查看化验数据计记录
污泥指数(SVI)与微生物镜检,SVI通常应在70-100。如SVI太高,则可能发生污泥膨胀,若SVI太低,则可能是污泥老化。如镜检中发现丝状菌应考虑在回流污泥中加氯。空气用量(适用于鼓风曝气),在氧化沟中应维持DO在1mg/l至3mg/l,可假设空气用量是与进水BOD5直接关联的。BOD5要在取样后五天才有结果。空气用量的跟踪(结合COD值)是进水BOD5的参考指标。
24、进出水泵站启动前检查
启动前检查工作包括:
a)吸水池水位,是否在允许开机水位以上
b)水中有无可能影响水泵运行的杂物
c)检查泵机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无松动,电缆、接线盒正常,出水闸门(若有)是否关闭。
d)检查控制台(柜)开关位置,切换成手动控制状态,检查三相电源电压应在规定幅度内,拟开电机传感器湿度、温度正常,后续工艺段是否允许进水。
25、进出水泵站巡检
吸水池水位、吸水池有无杂物,逐台工作机泵的运转声音,三相电压、电流、传感器湿度、温度、水泵出口压力、流量,检查控制柜,切换开关是否设定在设定的自控或手控位置,机泵管道附属设备及机房、门窗是否正常。巡检频率为接班、交班各一次(增加交接班内容),其余时间每2小时巡检一次,交班巡检还包括设备、仪表、泵房及泵房周边生责任区的卫生与维护工作。
巡检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立即调整,并记录在记录表中,例如水位低于设定值,应立即停机,检查水位继电器,使恢复正常,若水位高于设定值,应通知中控室增开水泵,在泵运转正常后检查水位继电器,使恢复正常;如吸水池有杂物应立即清理,若必须下池清理,则应按“狭小空间内的安全操作要求”操作并通知中控室调人支援与监护,并应检查杂物来源,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再发生类似情况;
如机泵运转声音不正常,要寻找原因,使其恢复正常;如机泵运行参数不正常则应调整与维护使其正常。当天气突变,例如暴雨即将来临,则应增加巡检,检查门、窗及采取必要的防水防雷措施。设备初次使用,设备经过检查、改造或长期停用后投入系统运行要增加巡检次数,即增加30分、75分各一次,若一切正常即转入正常巡检每120分一次。
26、进出水泵站维护保养内容和频率
闸阀:每月一次由长白班负责。检查阀杆密封情况,必要时更换填料,润滑点的润滑剂加注,若为电动闸阀则应检查限位开关、手动与电动的联锁装置;若长期不动的闸阀应每月做启闭试验。缓闭止回阀,每月一次调试缓闭机构、加注润滑油。
桁车或电动葫芦等起重设备每月做移位和起吊试验,检查起吊用钢丝绳,防止锈蚀并检测其磨损量,若磨损大于原直径的10%或发现有断裂的股线,则应报告检修组更换。每班一次检查管道、闸阀、潜水泵吊装孔盖板、护栏、爬梯、支架等金属构件是否紧固、稳固,和采取稳固措施,若开始锈蚀则应采取除锈与防腐措施。
及时更换损坏的照明灯具。交班前要对管道、闸阀及其附属设备、电器控制柜柜面、泵房门窗、墙面、地坪和周围卫生责任区做一次卫生工作。并对电器控制柜的禁用挂牌复核,并保持位置准确。
27、集水井的清理和频率
每隔一年应对集水井进行清理和检查池体有无裂缝和腐蚀情况,若结构已经稳定,积泥和腐蚀并不严重可以适当延长清理周期。
宜选择污水量较小的时段组织清理,估算清理时间和估算溢流污水量,确定时间后报告排水公司,获批准后组织实施,清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人力、物力、照明、通风和安全措施的准备,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和确保安全,做好后续工艺生产变化的安排,才能开始工作。
当主机将集水池降至低水位后,切断所有主机电源,逐一起吊潜水泵,放入小型移动式潜水泵继续抽水,同时用高压水枪冲淤和清洗池壁,需下池作业时必须严格按照“狭小空间内的安全操作要求”进行,要点是进行强制通风,在通风不利点检测有体的浓度及亏氧量,达到要求后才可下人,同时必须继续通风,强度可以适当减小,但不能停止,因为池内污物仍将释放有体,要有人监护,下池工作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检查水池裂缝和腐蚀情况、检查管道、导轨和水泵接口腐蚀情况,若有必要则进行防腐处理,检查管道稳固情况和水位检测仪表,作出详细纪录后恢复生产。清池的同时机电检修工人应对起吊的潜水电机清理检查维护,清池完成后吊装复位、放水运行。
28、粗、细格栅运行与维护
启动新的或重新投入使用的格栅前应检查:
a)格栅内无杂物
b)润滑油及润滑油位
c)格栅具备运行条件
d)栅渣输送机和压渣机具备运行条件
e)进出水闸门启闭灵活,密闭性满足要求
f)电动和监控系统良好
g)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正常,信息传输准确;手动控制柜具备操作条件,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装置切换正常。
完成以上检查工作并确认无误后即可启动格栅投入运行,格栅启动步骤为:
a)点动电机,确定电机工作正常
b)启动进水闸门开始进水
c)启动格栅和除污机
d)启动栅渣输送机
详细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格栅投入运行后的1小时内,应密切关注整机的工作状况,如发现任何异常的振动或噪音应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
29、清(运)渣程序
格栅除污机清理下来的栅渣经栅渣输送机输送到渣斗中。渣斗中栅渣达到80%设计容量时应及时清运,同时每班至少应清运一次,清运至污水处理厂地点统一处理。
30、沉砂池(以旋流沉砂池为例)操作程序
启动新的或重新投入运行的旋流沉砂池前应检查:
a)清理进出水管路和池内砂石等杂物
b)搅拌器及传动装置具备运行条件
c)空压机具备运行条件
d)空气管线及其支撑稳固
e)提砂系统及排砂管线具备运行条件
f)洗砂器具备运行条件
g)全部阀门和闸门启闭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h)水面以下机械设备和池壁及池底的防腐和紧固完成
i)电动系统、监控系统和保护系统完好
j)控制系统现场手动控制柜具备操作条件,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和信息传输准确与正常,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切换功能正常。
31、旋流沉砂池的启动程序为:
a)启动进水闸门开始进水
b)启动搅拌装置
c)设定提砂系统运行参数
d)启动洗砂器
e)砂斗装满后的清运
详细启动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启动系统时应调节各池流量至流量均衡,并尽可能接近设计要求。除砂与洗砂自动控制参数,应根据污水含砂率的情况进行调整。但每日至少复核一次,在沉砂池负荷发生变化时要对出水中的含砂量进行检测并应满足工艺要求。
经洗砂器清洗后的砂收集到砂斗中或卡车上,并及时清运,清洗后的砂应运到地点。要定期对排除的砂的有机物含量进行检测,要求有机物含量小于10%。
当关闭进水闸阀停止沉砂池运行后,应进行提砂操作,确定沉砂池清砂工作完成后停止提砂系统运行。
32、各类沉砂池正常运行参数
表:各类沉砂池正常运行参数
砂粒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宜小于10%。
33、生物处理单元(以氧化沟为例)操作规程
因停电或设备检修等原因短时间停止运行,活性污泥仍具有活性的情况重新启动应按下列步骤操作。启动前检查内容包括:垃圾清理:清理氧化沟中的浮渣杂物。清理走道上的垃圾杂物。曝气系统检查:若采用鼓风曝气系统检查:(鼓风机检查按4.9中规定执行)。曝气头无堵塞。空气管线无漏气。空气管线上阀门启闭状态。
若采用转刷和表曝机曝气系统检查内容如下:转刷和表曝机检查:减速机润滑油油量、轴承润滑情况、设备紧固情况、电机及减速箱周围杂物清理情况、碟片、转刷、叶片紧固情况及其完整性。
水下推流器检查:安置方向与设备紧固情况完好并具备运行条件
出口堰门检查:堰口调节装置无锈死,密闭性满足要求,出口堰门高度符合要求。
管道系统、闸门和阀门检查:外露管道无渗漏,支撑稳固、油漆和防腐良好;闸门启闭灵活启闭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34、生物处理单元(以氧化沟为例)巡检
氧化沟系统日常巡检包括以下内容:
氧化沟表面浮渣和泡沫的清除、按散发的气味判断运行是否正常、溶解氧浓度现场检测与在线仪表数据的复核、pH现场检测与在线仪表数据的复核、混合液的颜色、厌氧池混合液泥水分离情况的清澈性。电机及变速器运行情况(噪音、振动、电流和电压等)、机械设备润滑油油位、转蝶、转刷噪音和振动、转蝶和转刷轴承润滑、污泥沉降比(每班一次)、出水堰口调整、水下推流器运行状况及水流流速情况。
巡检过程中应重点观察混合液的颜色、氧化沟现场气味、厌氧池中泥水分离的清澈性,发现异常应即时通知中心控制室进行调整。
泥水混合物颜色:运行状况良好的氧化沟系统中混合液颜色为黑褐到深黑褐色,若污泥浓度减小,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则由深黑褐色变为浅黑褐色。若充氧量不够,泥水混合物将变为黑色。
气味:正常运行的氧化沟系统气味应有较轻微的霉烂味。若系统运行不正常则可能导致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当出现臭鸡蛋味气体时,系统有可能正在发生厌氧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提高充氧量。
缺氧段混合液上层清澈性:在正常运行的氧化沟系统中,氧化沟缺氧段泥水混合物上层可以观察到1~2厘米深得清澈层。清澈水层的具体深度取决于氧化沟的流速和活性污泥的可沉淀性。
氧化沟表面泡沫:氧化沟表面有白色泡沫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污泥浓度不够引起的。在系统启动的过程中氧化沟表面产生白色泡沫的情况比较普遍,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出现泡沫的现象可以逐步消失。
氧化沟系统的巡检线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巡检频率应每2小时进行一次,在交接班时应由交班人员和员对系统进行一次和检查,巡检频率宜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5、二沉池操作规程
二沉池启动分为空池启动和满池启动,下列启动操作步骤均为空池启动,若为满池启动,其水下检查部分可以省略。
在启动检修后重新投入运行的二沉池系统前,应进行启动前检查:控制闸门启闭性能良好、池内无砂或其它残渣、机械设备润滑和油位合适、动力、开关柜、控制系统、齿轮、传动齿轮、行走轮子、超载保护装置和轮道具备运行条件、桥架刮泥机运行数圈以检查刮泥机上的橡胶刷的位置是否合适,若位置太高或太低应及时调整。
同时机械的运行应稳定匀速旋转且无颠簸或上下跳跃的现象发生,渣斗能收集浮渣。若刮泥机系统装配有超载报警装置时,应测试机械设备在超载的情况下是否会自动报警和停机。水面以下设备的紧固与防腐、配水池和回流污泥管线无残渣或堵塞情况、沉淀池结构防腐良好、无开裂和其它潜在故障、集水堰板水平、无缺陷。
启动进水闸门进水到沉淀池中,进水时操作人员应使各池均匀进水。当沉淀池进水2小时时,启动刮泥机。
在启动操作阶段应测定刮泥机完成一个工作周期的各种运行参数,并与设计值和设备验收记录对照,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在启动运行后要增加巡检频率,次间隔30分钟,第二次间隔45分钟,如果没有问题出现,系统即可转入正常巡检。
36、消毒确定加氧量
消毒可以杀死排放污水中的病菌,防止病疫传播与扩散,但加氯与有机物反应后,会生成致癌物质,因此既要消灭病菌,又要尽量减少加氯量,国标要求控制粪大肠菌群数(易测,又可反映病菌杀灭情况的一种间接指标),因此应通过实验来确定加氯指标,再按排水量计算加氯量,步骤为:
a、测定出水中的大肠菌群数
b、将该水样分为6个100ml的杯样
c、对每个杯样中加0.5、0.6、0.7、0.8、0.9、1.0mg氯,则每个杯样的加氯指标分别为5、6、7、8、9、10mg/L。
d、搅拌水样,模拟实际运行中,污水在接触池中停留时间。
e、达到停留时间后,分别测定大肠菌群数。
f、取大肠菌群数达标所需的小投氯量。
g、按日平均进水量求加氯量
加氯量(Kg/h)=[Q平均(m3/h)*试验求得的加氯指标(mg/L)]/1000
37、消毒开机步骤
a、将准备使用的氯并移到加氯位置,测定重量,确定氯瓶中有氯。
b、若为500Kg以上氯瓶则将出氯阀旋转至上下垂直,将氯瓶的出氯阀一端稍微垫高,并严格使用上出氯阀,挂上“使用”牌。
c、清除出氯总阀阀口杂物,垫上垫片,安装连接管。
d、在正常加氯前,应先开启加压泵,使水射器正常工作。在停止加氯后,加压泵应持续工作2-3分钟后,方可停止运行。
e、稍许开启出氯总阀,用10%的氨水检查联结点是否漏氯,氯阀是否出氯,如果气温较低,开启喷淋加温,并应严格防止出氯总阀淋水受腐蚀。并按上节实验要求的加氯量加注。
f、加氯机的使用,请按照所使用的加氯机使用说明编写。
38、化学药剂溶解和配制
化学试剂溶解和配制程序为:溶解槽中进水至一定量→同时将定量化学药剂加入到溶解槽中→开始搅拌至*溶解→溶药槽→持续进水至要求的药液浓度。化学药剂的配制浓度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在运行的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液位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复核溶解槽中化学药剂液位,以避免计量泵空转和无化学药剂投加。
39、化学除磷系统开机前检查
检查内容如下:加药管线无泄露、计量泵具备运行条件、加药管线阀门启闭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反应池具备运行条件
启动前检查完成后,即可进行启动操作,启动操作的程序为:反应池进水(若为机械反应池,应同时启动搅拌装置启动)、启动计量泵投加化学药剂。
详细启动操作步骤由供应商或项目城市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40、回流污泥泵房操作规程
泵的开启和停机受工艺要求控制。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量的控制,主要由中控室按检测仪表传回的信息进行自动控制,在初次投入使用时和在用其它方法校核或作进一步调试时,可用手动控制操作,调试完成后再转入自控程序。
当需要手动操作剩余污泥泵或回流污泥泵时,首先检查污泥池泥位,检查泥泵是否安装正确,紧固件无松动,电缆接线盒正常,出水闸门是否关闭(设计另有规定除外),流量计是否正常,然后将切换开关切换至手动位置,检查三相电源电压,拟开电机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启动电机,监听泵机声音,监视电压、电流表,若声音正常;
电流回跌后,缓慢开启出水闸阀,按工艺对流量的要求控制闸阀开启度,监视电压与电流是否处在合理幅度内,报告中控室开机时间并与中控室核对各运行参数,并可转入自控运行,若开机过程中发现有任何不正常现象不得开机,或已开机的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排除故障后,才能重新开机,但重新开机必须在关死闸阀,电机*停止5分钟后才可重新启动,重复启动仍然不成功的应按设备故障报修。
当需要手动停机操作时,应通知中控室检查电机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关闭出水闸门,将切换开关切至手动位置,并关闭电机。
沉砂池用于除去水中砂粒、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元机颗粒物。沉砂池一般设在污水处理装置前,以防止处理污水的其他机械设备受到磨损。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悬浮性杂质与水分离。它可以分离直径为20~100µ,m以上的颗粒。根据沉淀池内的水流方向,可将其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
①平流式沉淀池。废水从池一端流人,按水平方向在池内流动,水中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澄清水从另一端溢出。
②辐流式沉淀池。池子多为圆形,直径较大,一般在20~30m以上,适用于大型水处理厂。原水经进水管进入中心筒后,通过筒壁上的孔口和外围的环形穿孔挡板,沿径向呈辐射状流向沉淀池周边。由于过水断面不断增大,流速逐渐变小,颗粒沉降下来,澄清水从其周围溢出汇入集水槽排出。
③竖流式沉淀池。截面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和多角形的。水由中心管的下口流入池中,通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于整个水平断面上,缓缓向上流动。沉速超过上升流速的颗粒则沉到污泥斗,澄清后的水由四周的埋口溢出池外。
在污水处理与利用的方法中,沉淀(或上浮)法常常作为其他处理方法前的预处理。如用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水时,一般需事先经过预沉池去除大部分悬浮物质,以减少生化处理时的负荷,而经生物处理后的出水仍要经过二次沉淀池的处理,进行泥水分离以保证出水水质。
(3)浮选法。将空气通人污水中,并以微小气泡形式从水中析出成为载体,污水中相对密度接近于水的微小颗粒状的污染物质(如乳化油等)附在气泡上,并随气泡上升到水面,然后用机械的方法撇除,从而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得以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疏水性的物质易气浮,而亲水性的物质不易气浮。因此有时为了提高气浮效率,需向污水中加入浮选剂改变污染物的表面特性,使某些亲水性物质转变为疏水性物质,然后气浮除去,这种方法称为“浮选”。
气浮时要求气泡的分散度高,量多,有利于提高气浮的效果。泡沫层的稳定性要适当,既便于浮渣稳定在水面上,又不影响浮渣的运送和脱水。产生气 泡的方法有两种:
1)机械法。使空气通过微孔管、微孔板、带孔转盘等生成微小气泡。
2)压力溶气法。将空气在一定的压力下溶于水中, 并达到饱和状态, 然后突然减压, 过饱和的空气便以微小气泡的形式从水中逸出。 目前废水处理中的气浮工艺多采用压力溶气法。
气浮法的主要优点有:设备运行能力优于沉淀池, 一般只需15~20min即可完成固液分离, 因此它占地少, 效率较高;气浮法所产生的污泥较干燥, 不易腐化, 且系表面刮取, 操作较便利;整个工作是向水中通人空气, 增加了水中的潜解氧量, 对除去水中有机物、 藻类表面活性剂及臭味等有明显效果, 其出水水质为后续处理及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浮法的主要缺点是:耗电量较大;设备维修及管理工作量增加, 运转部分常有堵塞的可能;浮渣露出水面, 易受风、 雨等气候因素影响。
除了上述两种气浮方法外, 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还有电解气浮法。
(4)离心分离法。 含有悬浮污染物质的污水在高速旋转时, 利用悬浮颗粒(如乳化油)和污水受到的离心力不同, 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常用的离心设备有旋流分离器和离心分离器等。
化学处理法
向污水中投加化学试剂, 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 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或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该法既可使污染物与水分离, 回收某些有用物质, 也能改变污染物的性质, 如降低废水的酸碱度、 去除金属离子、 氧化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等, 因此可达到比物理法更高的净化程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 有化学沉淀法、 中和法、 氧化还原法和混凝法。
化学法处理的局限性如下:
由于化学处理废水常采用化学药剂(或材料), 处理费用一般较高, 操作与 管理的要求也较严格。
化学法还需与物理法配合使用。 在化学处理之前, 往往需用沉淀和过滤等手段作为前处理;在某些场合下,又需采用沉淀和过滤等物理手段作为化学处理的后处理。
( 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指向废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 使其与废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发生五换反应, 形成难榕于水的盐类(沉淀物)从水中沉淀出来, 从而降低或除去水中的污染物。化学沉淀法多用于在水处理中去除钙离子、 镜离子以及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如隶、 锅、铅、 钵等。 按使用的沉淀剂不同, 沉淀法可分为石灰法(又称为氢氧化物沉淀法)、硫化物法和银盐法等。
水中Ca 2+、 Mg2+令 含量的总和称总硬度, 可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碳酸盐硬度可投加石灰使水中的Ca 2+和Mg2+形成CaC03和Mg (OH) 2沉淀而降低, 如需同时去除非碳酸盐硬度, 可采用石灰-苏打软化法, 使Ca 2+和Mg2+ 形成CaC03 矛llMg ( OH) 2沉淀除去。 因此, 当原水硬度或碱度较高时, 可先用化学沉淀法作为离子交换软化的前处理, 以节省离子交换的运行费用。
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时, 一般采用投加碳酸盐的方法, 生成的金属离子, 碳酸盐的溶度积很小, 便于回收。 如利用碳酸销处理含镑废水。
ZnS04 + Na 2C03 一一→ZnC03 ↓+ NazS04
此法优点是经济简便, 药剂来源广, 因此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时应用广。 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卫生条件差, 管道易结垢堵塞与腐蚀;沉淀体积大, 脱水困难。
(2)中和法。
中和法处理是利用酸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原理, 将废水从酸性或碱性调整到中性附近的处理方法。 对于酸或碱的浓度大于3%的废水, 首先应进 行酸碱的回收。 对于低浓度的酸碱废水, 可采取中和法进行处理。
酸性污水的处理, 通常采用投加石灰、 苛性锅、 碳酸锅或以石灰石、 大理石作洁、料来中和酸性污水。 碱性污水的处理, 通常采用投加硝酸、 盐酸或利用二氧化碳气体中和碱性污水。 另外, 对于酸、 碱性污水也可以用二者相互中和的办法来处理。
(3)氧化还原法。
氧化还原法是通过化学药剂与水中污染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微毒物质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处理无机污染物, 如重金属和氧化物的污染。 利用高健酸御、 、 臭氧等强氧化剂或电极的阳极反应, 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氧化分解为元害物质;利用铁粉等还原剂或电极的阴极反应, 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臭氧氧化法对污水进 行脱色、 杀菌和除臭处理;空气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还原法处理含锦电镀废水等都是氧化还原法处理废水的实例。
水处理常用的氧化剂有氧、 臭氧、 氯、 次氯酸等。 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 亚硫酸盐、 铁屑、 铸粉等。
(4)混凝法。
混凝法是在含不易沉降的细颗粒及胶体颗粒的废水中加入电解质以破坏肢体的稳定性而使其聚沉。 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 硫酸亚铁、 三氯化铁、 聚乙烯亚股或聚丙烯酷胶等。 为加速混凝常伴随加入助凝剂石灰、 活性硅胶、 骨胶等。